当前位置:中国酒友网 > 酒文化 > 酒典故 > 正文

岷江地域酒文化琐记

     
http://www.cn09.cn时间:2012-11-06 08:47来源:未知


    编者按:“中国白酒之都”宜宾不负盛名,其酒史远远长于建城史,地域酒文化之深厚,民间酒传统之悠久,其酿酒饮酒卖酒习俗之鲜活有趣,值得深挖细掘。今日,“文化”刊登《岷江地域酒文化琐记》,即是以史料和田野调查做底,精选宜宾民间的一些与酒相关的习俗、趣味,以馈读者。

    这块瓷片还拓宽了笔者对宜宾乡镇酒文化的认识。在乡镇上“端单碗,喝寡二两”盛行,但有一个前提,这就是酒必须是“上品”,这是喝酒的人和糟坊、酒家有一致认识的。如果某糟坊(酒家)违反了这一规则,喝酒的人就会另择酒家,这个糟坊生产的酒立马就会遭到抵制,因为每一乡镇都有多家糟坊和酒店。其实,上品倒不一定是指大曲酒,烧酒也有上、下品之分。“上品”,最重要的是不能在酒中掺水。还有一个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宜宾多嗜酒之人而无酗酒滥饮之风?

    岷江地域是宜宾酒文化的摇篮,饮酒也有独特的地方,即在饮酒时非常注意酒德的养成。随着清代宜宾酿酒业的发展,酒广泛地渗入世俗生活,宜宾城及乡村场市是酒类集散消费中心。从酒坊里酿出来的酒运到这些地方集散、消费,再流转到千家万户。宜宾地方史记载,“清朝无酒禁,故醉汉极多,趁墟为之赶场。戏钱群饮曰打平伙。”“乡农入市则酒店聚饮,谈说近事。有酒会,酒会必猜拳行令,不醉无归。县属多产稻,民多食米。主人安席看菜,进酒拜揖之仪,酒至数行,主来劝酒。”“茶酒为县人普遍之嗜好,客入家则烟茶立至,乡民入市白酒一杯群坐咀嚼,故茶社酒馆无处不有”,都显示了民间对酒的嗜好,在这种情况下过量饮酒的现象事实上很难完全杜绝。

    但把狂醉滥饮作为饮酒无德来抵制,却是宜宾的地域风尚,民国时期宜宾坊间刻本《当家书》告诫世人:“若上街去赶场,要紧之事切莫忘。或赊绸,或扯布,莫要贪杯进酒铺”,说的是饮酒应放在生活居家诸事之后,实在是非常清醒理智。又道:““随父饮酒,最要小心”,“酒宜少饮,不可多吞,恐妨至醉,心不清明。”还写了妇女劝夫少饮酒的方法,“如逢夫带酒,高高做枕头。酒醒善劝夫,推杯少忧愁”。岷江地域有民谚“饭胀傻脓包,酒醉聪明人”,意即聪明人即使酒醉都不失常态。《当家书》倡导的饮酒规范,成为宜宾伦理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饮酒者的行为受到家庭和社会的约束,抵制狂醉滥饮成为一种地域的共识。

    “上品佳酿”瓷片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宜宾酒德形成的一个实物证据。

    酒卮子

    民国时期,岷江地域白酒主要通过长江、岷江河道进行销售,顺长江航道销至重庆、涪陵、万县、南京、上海;顺岷江河道销至犍为、竹根滩、乐山、洪雅、夹江,进入少数民族地区。装酒的容器至关重要,如用坛装,坛极易破碎,不能保证安全,且土坛厚重,加大运输成本。至迟在明清时代宜宾就出现了“酒卮子”。

    “酒卮子”是用宜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竹子,编成大小不等的竹篓,外糊牛皮纸,涂猪血、桐油,晾干后而成的容器,篓口用同样料质的盖子密封。耐挤压,可堆积,爬坡上坎,水陆运输方便。南溪民谚有“南溪白酒,气味芳烈,置之卮内,不亚干烧”,说的正是用“酒卮子”装酒。当然用卮子装酒只限于途中,到了目的地还得用土坛子来将酒倒腾出来。2010年10月“岷江地域人文生态环境调查”调查组在喜捷公馆坝作田野调查时,还有一些村民向调查组出示了家中收藏的民国时期的“酒卮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www.cn09.cn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联系本站,我们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