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酒友网 > 酒文化 > 古代酿酒 > 正文

七必方成酒(组图)

     
http://www.cn09.cn时间:2012-07-04 16:35来源:搜狐


人必得其精,曲必得其时,器必得其洁,火必得其缓,水必得其甘,粮必得其实,缸必得其湿

人必得其精,曲必得其时,器必得其洁,火必得其缓,水必得其甘,粮必得其实,缸必得其湿

七必方成酒

    现在,请客送礼最时髦最有面子的白酒当属五粮液和茅台,红酒当属拉菲、木桐、玛歌等法国五大名庄。可在上世纪五、六、七、八十年代咱不知道五大名庄的酒为何物的年代,咱国人也没断了喝酒,特别是喝好酒啊。那酿满了美好记忆的酒曲,那落满了岁月的尘埃,那斑驳泛黄的酒标,那在市面上已无从找寻的酒迹,那曾经遗忘却无意间在床下箱底翻腾出来的陈年老酒,还在慢慢飘溢着过往日子的芳香……如果您家也留存有这样的老酒和记忆,也不妨在文字的酒杯满满斟来,好酒美文共享。

    曹子建七步成诗,靠的是急智,李增俊七必酿酒,靠的则是恒心、耐心与细心。李增俊,一个地地道道的山西人。山西人喜酒、爱酒、好酒,李增俊也不例外。多年的喜爱好最终酿出了“七必”的酒。

    清香型白酒在中国历史悠久,清澄的色泽,甘醇的口感,淡雅的酒香。缕缕清香在时光的长河中浅吟低唱,酒桌上的故事,酒瓶里的传说,人们饮下了酒,留下了名,文化就在这点滴之间传承开来。

    山西产美酒,汾阳产美酒,杏花村更是产美酒。正所谓: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晚唐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明》把我们带回了那个酒香四溢的小镇。那天,雨如丝,水如烟,杏花村就这样出现在了细雨纷纷的远处。凄迷纷乱的旅人有了去处,离愁也似乎被那远方飘来的袅袅酒香冲淡了。

    山西杏花村的酿酒历史可谓是深远。1982年,国家文物局组织权威专家对山西杏花村古文化遗址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发掘,发现了一个5000年至7000年前仰韶文化时期的杏花村遗址,这一遗址的发掘,证明了山西杏花村前3000年的酿酒史。在山西杏花村汾酒博物馆,收藏着各个时期的1000余件酒器酒具,又证明了山西杏花村后3000年的酿酒史。正因如此,一些酒文化专家把杏花村酒文化与中华民族的5000年文明联系起来,指出“中华酒脉在杏花村”。

    杏花村美酒飘香,屡次被记入史册。《北齐书》卷十一就有“帝在晋阳,手敕之曰:"吾饮汾清二杯,劝汝于邺酌两杯"的记载,这“汾清”说的就是汾阳杏花村的美酒。北周诗人庾信曾写过“三春竹叶酒,一曲鵾鸡弦”的诗句,记载了最早的竹叶青酒。宋朱翼中《北山酒经》云:“唐时汾州有乾酿酒”;宋窦革《酒谱》、宋张能臣《酒名记》、元宋伯仁《酒小史》等均有关于汾阳美酒的记述。唐时,杏花村有72家酒作坊,随后杏花村的酿酒行业一直稳步发展,清代中叶增至220余家。

    在明清时期,杏花村美酒的酿造技术经由晋商之手,传播到全国各地,改写了许多省份没有白酒的历史。当今中国名酒产地贵州、陕西、四川的白酒,都与山西杏花村有着传承关系,山西杏花村可谓是中国白酒的主要发源地。

    李增俊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中国人喝酒,喝下的是酒,品的是文化。如果酒变了,那文化是否也变味儿了?答案是肯定的,酒文化再博大,也要立足于酒本身,如果酒质出了问题,那么文化也就成了空谈。

    要重现昔日杏花村美酒的芬芳,就要到古籍中去找方向,去历史里找办法。经过对清香型白酒文化的研究,李增俊发现了清香型白酒的技艺精华七必古法,即人必得其精,曲必得其时,器必得其洁,火必得其缓,水必得其甘,粮必得其实,缸必得其湿。

    酿酒的水,要选择井水,要甘洌纯净;酿酒的粮食,要饱满充实;酿酒的器具,要清洁干净;制作酒曲时,要掌握好发酵的时间;用来发酵的缸,要埋在地下,还要保持缸体的湿润;蒸酒时,要小火慢蒸。中国的酿酒先人在长期的劳动中总结出了这“六必”。1932年,时任山西晋裕汾酒公司总经理的杨德龄先生首次强调天人合一,在古代“六必”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必得其精”。这也就成了现在所看到的“七必”工艺。

    人必得其精,这个“精”字不光是说酿酒人技艺的精湛,更是一种对人的品格、精气神的要求。只有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人,才能坚持其他“六必”,以最严格的标准酿造真正的清香型白酒。

    李增俊说,这“七必”工艺在他看来,不仅仅是一种技艺上的要求,更是中华酿酒先辈们对后辈的一种要求,一种寄托。酿好酒要做到极致,做好人更要踏实行事。

    作为一个酿酒人,李增俊坚持着“七必”工艺,并把它做成了“七必坊”的内化信条;作为一个山西人,李增俊更是时刻铭记“七必”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对于清香型白酒来说。不管是历史还是文化,我们都有很大的空间去开发,去挖掘。”李增俊说。

    同是杏花村酒的汾酒,一直在坚持“国酒之源,清香之祖,文化之根”。对此,李增俊是这样说的:“汾酒的历史悠久,实力雄厚,他们配得上这个称号。但是对于清香型白酒的文化,对于山西杏花村的文化,仅靠汾酒一家来发扬不行。清香型白酒的文化就像是一本书,我们每家酒坊就像是书中的单独一页,只有全面挖掘自身文化,找到了自己对于清香型白酒文化的理解后,这本文化之书才能真正地传承开来。”

    闻香识酒

    泸州南城营沟头,明清时代有着一条很深很长的酒巷。酒巷附近有好几家酒坊,当地最好的酒就出自这几家,其中,酒巷尽头的温永盛作坊最有名。人们往往不怕麻烦,到巷子最里面那家打酒。清同治十二年,后来的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张之洞出任四川学政,沿途饮酒做诗来到泸州,刚上船,就闻到扑鼻的酒香,于是让仆人去打酒,谁知一等就是大半天儿。仆人归来,打开酒坛酒香沁人,张之洞饮之顿觉甘爽,问酒从何来。仆人答,听说营沟头温永盛作坊里的酒最好,所以东走西拐,穿过长长的酒巷到最后那家打酒。张之洞点头:“真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啊。”

    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这酒香,也各有不同。

    中国传统的白酒要是按香型分类,可分为浓香型、米香型、酱香型、清香型和兼香型几类。

    其中,浓香型白酒以粮谷为原料,经固态发酵、贮存、勾兑而成,是具有以乙酸乙酯为主体的复合香气的蒸馏酒,五粮液、剑南春、泸州老窖、全兴大曲等即属此类;米香型白酒以大米为原料,经半固态发酵、蒸馏、贮存、勾兑而制成,留有小曲米香;酱香型白酒则以高粱、小麦为原料,经发酵、蒸馏、贮存、勾兑而成,酱香浓郁,贵州茅台即为其中的典型;汾酒、二锅头,以粮谷等为主要原料,经糖化、发酵、贮存、勾兑而酿成,有以乙酸乙酯为主体的复合香气,这就是清香型白酒;兼香型则以谷物为主要原料,经发酵、贮存、勾兑酿制而成,具有浓香兼酱香的独特风格。宗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www.cn09.cn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联系本站,我们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