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酒友网 > 酒文化 > 酒与名人 > 正文

高擎党报文化大旗构筑贵州精神高地-

     
http://www.cn09.cn时间:2012-06-15 17:12来源:搜狐


     2011年4月25日,全面改版、全新打造的《27°黔地标》文化周刊正式创刊。

    以一朵花开的时光,闪回岁月的韶华,以一个怒放的姿态,宣示一个崭新的平台。

    创刊一年来,“以中国的视角,做大文化传播”为宣言的新周刊春意盎然地“花开春风里”。以“传播贵州精神、彰显文化力量”为办刊宗旨,以“全国视角、贵州表达”为主力,让《27°黔地标》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历史变化的贵州热土上,傲然出世,送给人们满怀惊喜。

    以大爱之心,找寻和感受贵州文化之大美;以“大文化”视角,观察、记录、传播、张扬贵州文化前进脚步的每一印迹

    众所周知,新创办的《27°黔地标》文化周刊是在秉承党报文艺副刊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力刷新党报文艺副刊形象,强化党报核心三角中的文化一角,对党报文化报道全新解读,将党报纯文艺副刊转为大文化传播。新周刊整合了全社会、全国高端文化学术资源,厚重了党报品牌价值,实现了“大美贵州”的彰显与党报品牌价值创新的高度契合。其关于党报文化报道的全新理念、全新架构获得了广大读者作者、专家学者高度赞誉,周刊多次获省领导高度关注和公开表扬,其品牌影响力和传播力正日渐攀升。

    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阅评称:《27°黔地标》,是“打造文化创新平台,提升多彩贵州形象,探索党报贴近性的一次重大改革成果”,“是《贵州日报》在新时期竞争中,提高党报影响力的一次有益尝试”。2012年年初,《27°黔地标》获贵州思想宣传工作创意优秀奖。

    谁家彩笔堪描画,多少寄语撞心房:奏出新时代的文化音符,发掘文化新闻“第二落点”,力争办出有全国影响的周刊。多元民族文化为办刊之源,贵州人的文化梦想正一步步实现,贵州文化到了应该彰显的时机,跳出贵州看贵州的文化价值,挺起胸膛写自己……

    2011年4月25日,全面改版、全新打造的《27°黔地标》文化周刊正式创刊。

    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政论家梁衡慨言:“贵州文化大美将大出于天下。”他说:《贵州日报》创办大文化周刊,在思路和规律上讲是行得通的。报刊的文化属性和商品属性结合好,会拥有更多的文化读者群。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乐黛云评价周刊是“多元文化时代的贵州作为”。她说:“多元一体的文化在贵州自古就有体现。要在更高的高度,从多元一体文化的发展来看待和发展贵州各民族文化,可以做很多东西。《贵州日报》做这样的一个大文化周刊特别有必要,可以通过这样的平台,将分散在贵州内外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智慧汇集到一块。”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文史馆馆长顾久希望:“文化双翼让贵州走得更高更远。”他说:“贵州人不能妄自菲薄,要去掉虚浮脚踏实地,要挺着胸积极自信地面向中国面向世界,应该形成贵州人自己的话语。因为我们拥有着自己的文化,有文化的双翼,有几千年的生存智慧、审美满足和对后人的无限启示。”

    《27°黔地标》每周五出版,全彩色印刷。周刊为“单周版”和“双周版”两个版本,共四大版群:文化新闻版群(黔论、黔声、黔风、黔潮等);文史专刊版群(黔史、黔眼、黔人、黔事等);纯文艺版群(娄山关月、七色花语、诗歌专页,黔揽、黔镜、黔萃等);文化读本版群等。

    大事件、大手笔、大策划营造舆论大氛围。《27。黔地标》以重要历史节点为主线,多元素、多样化创意呈献,充分展示党报媒体运作集约式新闻报道的创造力和影响力

    每一次重大主题新闻的报道,是新闻媒体一次次重要战役的较量。如何通过一系列策划运作,将主题报道的氛围有效地烘托起来、铺展开来?

    《27°黔地标》文化周刊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努力把各节点的文化报道作为一种新闻自觉,一种战略选择,一种品牌展现,一种读者诉求,在大局下行动,精心谋划组织。

    为搞好喜迎建党90周年报道,作为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的贵州的一份省级党报,我们早在新周刊创刊之初就提前策划,谋篇布局,形成声势,发挥了主流媒体的作用。报道紧跟当下,力求把历史与时代有机结合,突出地域特色,全景式反映党的90年历程和各地涌现出的新人新事新风貌。期间,周刊还与省作协、贵州文学院、《山花》杂志社等单位联合推出征文活动,讴歌党的丰功伟绩,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鼓与呼。

    201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日,周刊推出8个版面的“红色文化渊承一脉、贵州精神薪火相传庆祝建党90周年特别呈献”纪念专题,8个板块结合专家学者的论述和记者的视角,对红色文化的普世价值、贵州精神的现实关照作了夹叙夹议的报道,体现了较高的思想深度和驾驭能力。

    2011年10月15日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机遇挑战、多种价值观念并存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10月28日始,周刊认真研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及省委相关会议精神,在规定动作上找亮点,自选动作上寻特色,以持续5周、共计18个“文化兴邦高原壮歌”专题(版面),推出《文化使命贵州精神团结奋进历史跨越深入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书写“多彩贵州”文化发展新篇章》等重大系列报道,各专题力求既有政治高度,又突出了黔中的地域特色;既有历史的纵深感,又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充分体现了党报文化周刊运作集约式新闻报道的创造力和影响力。

    “贵州山水在孕育着交响乐的情绪。当文化积累到高峰时期,一定要出震古烁今的大天才,来吟唱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大悲欢!”艺术大师刘海粟这段话推出一道响亮的标题:《多彩贵州:派给世界一张“烫金”的名片》。该文着墨于2011年贵州赴美文化旅游推介交流。点题之语:唱响“贵州恋歌”:人人都是“麦克风”、贵州笑拥世界机遇眷顾贵州……这些字眼,比比皆是。连版刊发的报道,气势宏大,形成震撼人心的“高原之歌”。

    今年3月9日,周刊推出的“构筑精神高地全国"两会"特别呈献”特辑,8个版面,逻辑严密,结构精致,视觉冲击力强,业界评价称,报道气势恢宏,好看耐读,不仅是一份厚礼,更是一大创举,极具收藏价值。特辑以主题新闻和时评为开篇,大力唱响“春满黔山贵州放歌”的主旋律,以诗赋的语言风格,分别推出7幅瑰丽的贵州文化成果展示图:“让每个人成为文化创造者”、“祝福一块起飞的土地”、“改革迸发力量”、“以文惠民化黔之春”、“贵水润黔山美景扑面来”、“最美贵州人闪亮贵州新形象”、“绘就贵州文化美丽弧线”,这一串串闪耀贵州精神、张扬贵州人沉甸甸的文化使命与精神担当的大写标题,将主题“春满黔山贵州放歌”渲染得淋漓尽致,被业界誉为“迄今为止最有质量的文化报道”。

    百年辛亥,厚重历史。周刊以“绘画贵州百年舒张贵州精神”,集荟“贵州省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书画图片展”的展出作品,尤其以中国画《贵州百年画卷》,囊括了贵州百年人物、名胜古迹、民风民俗。用艺术手法全面展示我省的风物人情及历史变迁。这幅百米长卷与一幅幅辛亥革命相关的老照片相映成趣,光彩之间,厚重的历史载着艺术之光,跨越时空而来。

    追踪热点,剖析焦点。关注群众文化生活,加强产品拓展,丰富品种结构,走大文化传播之路,为读者提供自选“文化大超市”,赞美咏唱贵州精神

    这一年来,《27°黔地标》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活动、重要事件,主动出击,积极谋划,创新思路,刷新版面,力求报道的影响力和贴近性。“九运会”、“酒博会”、“亚青赛”、“多彩贵州”歌唱大赛等等,周刊均投入骨干力量策划、报道、编排,并以新闻、时评、专题、特别报道等形式系统全面推出,不同的报道方式,多样的版面语言,为推介贵州、传播贵州宣传、造势。

    关注贵州文化动态,聚焦重要文化活动,宣传贵州文化成果,鼓舞黔人士气和自信。全省文艺精品创作座谈会、全省“新长征”职工文艺奖、成都双年展、全省青年美展、全国舞蹈“荷花杯”民族民间舞大赛等等,周刊不仅及时关注每一个事件的进程式报道,还在每一次报道中深度挖掘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助推了全省群众文化生活的繁荣。

    省委书记栗战书说,贵州文化有自己的独特魅力,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化认识、深度开发、深入改革,推进文化跨越式发展,按照“依靠改革创新、建设文化强省、推动历史跨越”的总体思路实施建设。

    尤其是2011年在改革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强力推进,出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意见》。周刊加大对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典型的报道。结合“全省宣传部长座谈会暨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调度会”的相关精神和信息,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加大对新阶段全省文化改革发展走向进行扫描和解读。《东风携雨黔潮涌动我省新阶段文化改革发展走向解读》,荟萃了省内文化界各方声音,形成文化体制改革的“黔潮”。

    围绕省委宣传部利用影视高端平台、制作影视文化精品、推介贵州形象等重要精神,对“贵州制造”浓墨重彩宣传报道。《全国荧屏闪亮贵州制造产业元素聚合贵州力量高端平台催生影视集群效应》着力于这一现象折射出一个新信息,在政策的强大牵引下,贵州影视剧突出重围,一批既叫好又叫座,高质量、高品位的影视作品频频亮相全国舞台,贵州影视的“集群效应”渐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省多措齐举推进文化建设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贵州文化振兴和文化崛起等报道,周刊积极践行党报风范,从“公益”和“市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群众基本需求”和“多元化需求”等多层面观照,层层递进,长效跟进,报道取得较大反响。

    这一年里,周刊传承优良传统,整合社会资源,突出原创本土,彰显地域特色,聚焦“非遗”保护。贵州文化通道与通道文化、沿河首届“乌江潮”全国短诗大赛、著名作家何士光新著《今生》首发式等文化事件的报道,周刊从表象进行多维度延伸,深刻挖掘文化精神内涵,深入解读其时代精髓,一篇篇来自基层、聚焦大众文化现象的鲜活报道,亲和力强,为党报媒体赢得了更广泛的读者群。

    《中国英雄史诗的重大发现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出版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是一期极具新闻冲击力的文化报道。这个惊天动地的民族文化的发掘拯救,引起中国和世界的惊喜和关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为此发来贺信。《一部民族的心灵追寻史》极为壮美、壮烈而又壮怀的文化新闻大标题,让“亚鲁王的记忆”扑面而来。

    一位古人,一位距今500年历史的古人,怎样用他的“心学”高扬起道德,支撑起一代人的灵魂?记者怀着虔诚之心,专访顾久、张新民、于民雄等学者专家,就“那颗空灵的心在哪里”的追寻,写下《人性深处的璀璨光辉“他者”视野下的古今王阳明》。

    ……

    创刊以来的这一年里,周刊报道着重以典型、鲜活报道为主,辅之以系统的基层文艺工作者的声音、文化时评或高端访谈。“多彩贵州文化品牌效应解读”、“国际文博会文化版图中的贵州地位”、“百名作家走进黔东南采风”、“网民热议我省文化建设与发展”等等报道,稿件文风活泼,贴近性强,受到了业界肯定及读者好评。

    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周刊编采人员主动参与省委宣传部、省记协、贵州日报报业集团深入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把“走转改”精神充分渗透融汇于周刊版面中

    走基层,不是一种形式,而是真正地走进每一个新闻现场,真诚地走近每一位采访对象。活动开展以来,周刊积极参与、全力支持各级各部门开展的活动。2012年新春时节,冻雨一路追赶着记者匆匆的脚步。在寒冬里,周刊团队踏步山门,寻秘乌当,“在乡村品位文化”,探访乌当区“泉城五韵”文化旅游惠民的5个小故事,在寒风中捧出一张张热气腾腾的画面,一句句滚烫人心的采访记录……

    除记者王小梅、周静、沈仕卫等长期扎根基层,下田头、进社团、访群众,针对基层群众的文化生产、生活进行现场采访与深入挖掘外,周刊编辑陈翔等也积极参与到全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调研行等活动中,同样带来了来自基层的鲜活声音。

    “走转改”重在联系实际,贵在取得实效。具体体现在对“酒博会”、“九运会”、“辛亥百年”、“文化体制改革”、“《多彩贵州风》美国巡演”等重大文化事件、规定动作的报道中,周刊从文化层面关注,小处着手,大处着眼,让全省文化的中心工作软着陆。周刊开设专栏,优先刊发来自基层的新闻报道,一些真正来自一线的鲜活、生动报道频频出现在封面等重要板块。

    “接地气才能有灵气,俯下身才能心贴心。”各版面主持人、编辑结合各自岗位特色,主动参与到活动当中。文学版面编辑陆青剑,积极参加省作协等部门举办的各类研讨会,与作者读者面对面交流互动,点题约稿,提高副刊可读性。编辑沈彬在编稿时,用心体会,发现稿件的核心价值,紧紧抓住关乎民生的内容,确立新闻眼,用切合实际的新闻标题直抵读者心灵;编辑黄蔚将记者语言或公文报告翻译成受众读者读得懂、喜欢读的新闻语言;编辑叶建平尽力杀长文之风,稿件变短了,干货多了,针对性强了,短小精悍尽显编辑功夫;视觉编辑赵怡结合市场、读者需求,对周刊内容、架构及版式进行持续改良,尽力表现文化版面的视觉亮点,努力增强文化版面的阅读感染力。

    秉承党报文艺副刊优良传统,把握思想脉搏,文学版面坚定弘扬主旋律;增强读者作者互动意识,内引外联,副刊版面为文友提供“玩票”舞台,主持版面被文友评价为“贵州日报27。模式”

    根据读者、作者需求,整合现有资源,周刊对文艺副刊版面进行重新定位。在秉承党报文艺副刊优良传统的同时,把握思想脉搏,文学版面坚定弘扬主旋律。

    在抗旱救灾的关键时刻,组织作家深入灾区、深入一线、体验生活、采风创作,用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文学样式记录全省各地干部群众抗旱救灾中的先进典型、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宣传贵州人自力更生的抗旱精神,为奋战在抗旱救灾一线的干部群众鼓劲、加油。报告文学《被唤醒的水和人》被多家网站转载。

    力求准确把握“构筑精神高地”的宣传基调。学雷锋纪念日期间,周刊以《究竟是什么,使我们至今心潮难平?》统帅当期版面,以文化评论、散文、诗歌、时评等,渲染张扬雷锋精神“厘米推动”的文化价值取向,倡导“与高尚灵魂对话”和“一颗螺丝钉的精神”,与读者对话“定格在记忆深处的鲜活形象”。本期周刊的鲜明主题是:风云激荡的改革年代,人们再次呼唤雷锋的名字,是在寻找这个时代的精神坐标。

    《27°黔地标》创刊以来的这一年里,周刊投入大量版面,关注“国发2号文件”、“酒博会”、“九运会”、“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建设”等话题,在省内外重要活动的重要节点,约请名家撰稿,在《娄山关月》、《七色花语》等文学版面重要位置刊发文艺作品,凸显党报媒体在重大活动中的人文意识。“酒博会”之后,文学版面刊发诗歌《美酒赋》获省委书记栗战书批示表扬。

    弘扬传统文化,关注文化遗产。周刊把更多关注和思考的目光聚焦于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之上,时逢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在文学版面《娄山关月》、《七色花语》、《诗歌专页》上推主题策划,深刻挖掘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深入解读传统文化精髓,同时,传递给读者一种浸透着爱心和历史使命的对人类社会、对民族文化的发自内心的敬畏与尊重。

    周刊狠抓作者队伍建设,搞好文艺副刊“基本建设”。创刊的这一年里,周刊主动与省内外大批具有实力的名家名人如冯骥才、王蒙、刘学洙、戴明贤、李裴、徐成淼、张劲等建立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用名家作品吸引读者,留住读者。

    作为一个省级党报的副刊,要更好地吸引读者,就应尽量多用本地作家的作品,让本土作家唱主角。创刊以来,目前正活跃在省内外文学创作第一线的戴冰、王华、冉正万、肖江虹、肖勤等中青年作家成为周刊文学版面作者的中坚力量。

    群众作者永远是党报文艺副刊的基础,这一年来,周刊编辑人员以极大的耐心和独特的慧眼,从自然来稿中发现立意新颖、文笔优美的稿件,或向作者提出修改意见,或细心加以砍削缝合、雕琢润色,见报后及时给作者以鼓励,不少作者在博文中夸赞《27°黔地标》文艺副刊对新人新作的扶持,认为改版后的文艺副刊生活气息浓郁,有新意,有生气,可读性越来越强。

    周刊内引外联,尽力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寻找文化“外脑”支持。通过版面主持的方式为文友提供“玩票”的舞台。票友自主选题,自行策划、组稿,发表“主持人语”,这样的参与互动,深受读者好评,被文友们评价为“贵州日报27°模式”。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www.cn09.cn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联系本站,我们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