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酒友网 > 酒文化 > 酒典故 > 正文

酒章文化蔚为大观养生药酒风靡一时(图)

     
http://www.cn09.cn时间:2012-06-27 14:13来源:搜狐


传统药酒煮酒工序,即酒提,铜罐内为基酒和中药材,铜锅内为水,隔水加热。



酒章文化蔚为大观养生药酒风靡一时(图)

    传统药酒煮酒工序,即酒提,铜罐内为基酒和中药材,铜锅内为水,隔水加热。

    

杏林仆人

    杏林仆人

    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寻祖觅宗

    追溯中国药酒文化源头

    唐代人的饮食生活中,酒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人们聚会宴饮、约会酌觞都离不开酒,因此形成了独特的诗酒文化。这种现象使唐代成为中国酒文化发展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酒与诗词、音律、书法、美术等相融相兴,出现了辉煌的“酒章文化”。

    唐代诗人多以饮酒而闻名。“五斗先生”王绩曾在诗中自叙:“生平唯酒乐,作性不能无”;“一醉一回颠”的贺知章,与李白金龟换酒,在酒肆中痛饮,成为士林佳话;“酒仙”李白在《襄阳歌》中写道:“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虽说有些夸张,但对自己嗜酒的描述,可见一斑。还有“酒仙”杜甫、“醉尹”白居易、“醉士”皮日休等等,这些称号无不表露出唐代各阶层诗人的精神状况和情感世界。酒与诗的结合,折射出了唐代文人骚客与酒的情结,以及这个时代“诗酒风流”的特有标志。

    诗人嗜酒 无酒不礼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盛誉。自古以来,“礼”就成为对人们社会生活产生很大影响的总准则、总规范,并渗透到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婚丧嫁娶等诸多方面。古语有云:“非酒无以成礼,非酒无以成欢”,饮酒的行为自然也纳入了“礼”的轨道。唐代人们经常以酒宴来结交达官贵人。如李白曾借《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中:“独酌聊自勉,谁贵经纶才……丹徒布衣者,慷慨未可量”两句来毛遂自荐,以求做官;杜甫所作《崔驸马山亭宴集》中的“客醉挥金碗,诗成得绣袍。清秋多宴会,终日困香醪”一句,也正是描绘了在酒宴上与达官贵人周旋的场景。

    同时,酒还是诗人们创作诗歌时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由此而衍生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咏酒诗。诗中以酒为题,饮酒颂酒、借酒言志、借酒言情、借酒消愁、以酒歌友……这无非是唐人嗜酒、爱酒的重要体现。唐代诗人陆龟蒙,擅长写咏酒诗,他和皮日休唱和写下了69首脍炙人口的咏酒诗,其中包括酿酒、饮酒、酒仙、酒星、酒旗、酒樽、酒池、酒梦等,几乎赞叹了一切与酒有关的人和物。例如“花匠凝寒应束手,酒龙多病尚垂头”即是描写“饮酒”;“酒乡偏入梦,花落又关情”则是描写“酒梦”,这也是他酒诗的重要主题之一,细细品味,可以品尝出诗人处世的艰难和人生的辛劳。

    诗词繁荣 酒令盛行

    酒令是一种游戏形式,通常流行于酒宴上,是中国酒文化的一枝色彩独特的奇葩。最早的酒令,仅仅为春秋战国时期王公贵族、诸侯之间的“当筵歌诗”、“即席作歌”;后又演变成秦代的“抱盏唱和”和魏晋时期的“曲水流觞”。这都是酒令的早期雏形。到了唐代,诗词的繁荣带动了酒令的发展,使得酒令逐渐达到一个高峰。

    唐代的酒令名目十分繁多,当时较盛行的有射覆、手势令、骰子令、旗幡令、上酒令、小酒令、拆字令、不语令、急口令、四字令等等。其中“射覆”是最早的酒令游戏。唐代诗人李商隐就精于此道,他在诗中写道:“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红楼梦》中也有描写“射覆”的段落:探春在酒令中写下一个“人”字和一个“窗”字,于是宝钗便猜她可能是用了“鸡窗”和“鸡人报时”两个典故,即隐藏的是个“鸡”字。所以自己便用“鸡栖于埘”的典故,写下一个“埘”字。探春知道她猜着了,与她相互一笑,各饮了一口酒。这些酒令汇总了社会上流行的许多游戏方式,形式千姿百态,丰富多彩,为饮酒增添了很多娱乐色彩,以至宋蔡宽夫有诗话云:“唐人饮酒必为令,以佐欢乐。”

    现如今,酒令的使用已经不多见了,但通过对古代酒令的了解,可以让大家对中国酒令和酒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并深深体会到“酒”这独树于世界文化之林的一棵异卉,古老而璀璨。

    饮酒养生 烧酒起源

    唐人重视养生活动,为了滋补长寿,人们采取了各种方法,其中包括饮用养生酒。在读唐诗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关于饮酒养生的诗句,不仅提到了药材的配伍,更记述了其炮制方法。例如唐人认为松柏象征长寿,所以松叶酒、松花酒、松根酒和柏叶酒在诗歌中随处可见。王绩《赠学仙者》曾有诗曰:“春酿煎松叶,秋苏泛菊花”;《采药》中也有“家丰松叶酒,器贮参花蜜”;岑参的《题井陉双溪李道士所》也说过:“五粒松花酒,双溪道士家”……可见松叶酒、松花酒和松根酒在当时如此风靡。从药材的角度讲,松树属于长青的植物,其枝节和树脂中都含有养生的成分用松叶酿酒,气味浓烈,常饮不但能够轻身益气,久服还能“绝谷不饥不渴”(《太平圣惠方》);而“酒添松花,人增寿命”似乎成为了道家追求的境界。还有治疗四肢疼痛的松节酒、治虚寒的松膏酒和象征辞旧迎新的柏叶酒,在唐代人的养生界很受重视。

    “酒醅”是指已经酿成,但尚未过滤的酒。在唐代,给这种酒加热的方法有两种,即高温加热和低温加热。高温加热俗称“煮酒”,虽然可以全面抑制酒醅中微生物的酵变,但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酒的味道。为此,人们又发明了新的处理方法,即低温加热,也就是微火慢烧。这样不但能杀死导致酒酸变质的大多数微生物,而且不会影响到酒的质量。《太平广记》有云:“南方饮既烧,即实酒满瓮,泥其上,以火烧方熟。既烧既揭瓮趋虚。”其中最后一句说的是在加热的过程中,要随时打开酒瓮的盖子,散发热气,避免加热温度过高。唐人将经过烧法加热处理的酒称为“烧酒”。烧酒法与现代酿酒业中采用的“巴氏灭菌法”几近相同,虽然它并未像“巴氏”一样确切指明加热温度(63℃左右),但经过对烧酒法和煮酒法的不同工艺可以判定,唐代的烧酒法确实属于低温加热。白居易的《荔枝楼对诗》中说过:“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雍陶的《到蜀后记途中经历》也有:“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可见早在唐代,烧酒之名就已广泛流传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www.cn09.cn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联系本站,我们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