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酒友网 > 酒文化 > 美酒文化 > 正文

字里行间的酒

     
http://www.cn09.cn时间:2014-01-17 10:35来源:沈阳晚报

  开头是城市戏剧,荒唐可笑,中间如悬疑案件,血腥发冷,读到结尾,才发现莫言的《酒国》讲的是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它让人从心底里发出悲哀。不断提醒自己不喝酒,前去调查“吃婴案”的省检察院特级侦查员,最后醉死在酒国市的茅厕里。在酒国这个非国非乌托邦的世界里,也许“醉”是最清醒的状态,也只有“醉”才能接近真实。

 

  提到酒,就不能不说到醉。醉是心灵的宣泄,是良知难泯的痛苦,是无助无奈的悲哀,开怀畅饮是永远不醉的。俗话说:“酒为欢伯,除忧来乐”。人们乐时饮酒意在欢庆,愁时饮酒旨在除忧。

 

  在文人看来,酒是消愁的良药,“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魏晋时期文坛“竹林七贤”个个是酒中豪杰:阮籍一醉就是一个多月;嵇康醉酒有风姿,不时醉出美感来;刘伶更是对酒一往情深,可谓古今一流的“醉仙”。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描述的就是诗人的这种心态。既然悲天悯人的宏大无法抒发,那只得寄情于酒换取那来之不易的“难得糊涂”。

 

  当然也有借酒装英雄胆的:三国时祢衡大醉击鼓骂曹,痴持忠义;诗仙李白朝堂上戏贵妃、辱宠宦,惊呆了三跪九叩的一干群臣。以上两个例证并非出自正史,却为老百姓津津乐道。看来即使借着酒劲指桑骂槐也是百姓乐于看见的,若醉能抵了犯上的罪过,酒还算立了大功呢。

 

  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是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苏轼“早生华发,一樽还酹江月”,感慨的是建勋立业未成的遗憾;而南宋的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依然没忘记“梦回吹角连营”……看来,文人醉酒,却从不醉心。

 

  《聊斋》里有个故事说的是关于喝酒的事。说一个家里不富裕却特别爱喝酒的书生,遇见了“知己酒友”狐狸,两位酒友通吃共饮,狐狸知恩图报……都说狐狸天性狡猾,却对书生倾囊相授;书生空无一物,却对于“外人”言听计从,故事的两位主角都是性情中人,个个憨态可掬,这就是酒友的魅力——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人生得一知己,胜过万千泛泛之交。

 

  说了这么多关于酒的故事,不过说实话,所谓美酒的香甜,我实在不敢苟同。那些或辣、或苦的味道,实在和“甘”“甜”联系不上。有人评价过,说这是没到量,好比跑步三千米的感觉是双腿灌铅,而跑了八千大汗淋漓后,便是身轻如燕的另一番快感。真理与否,我没尝试过,不过,我对酒类的抵触还来源于小说的一个情节,于是不得不再次提到莫言。

 

  小说《高粱酒》开篇就说,“高密东北乡的红高粱如何变成了香气馥郁、饮后回甘的高粱酒?这是我们家族的秘密。”秘密紧接着被揭开:“我爷爷”在酒篓里撒了一泡尿,这泡尿在酒篓里“化学”了几天,就使一篓普通的高粱酒变成一篓香型独特、口感特佳的好酒。后来,工艺改良了,不需要直接加工,而是将尿罐子上的碱刮下来研成细末,再搞个仪式放到酒缸中去。联想到喝过酒的人大多不停地跑厕所,儿时的我对这种鸡生蛋、蛋生鸡的理论深信不疑。《高粱酒》和《红高粱》烩在一起被改编成电影《红高粱》,“爷爷”酿酒的技法也被保留,罗汉爷爷尝酒后眉眼大开惊叫“好酒哇,好酒!”

 

  有了这样的深刻记忆,但凡有人热情张罗,今儿个这酒不错,我都紧锁眉头。突然想起,2012年年末被炒到千万价格的“莫言醉”白酒商标不知现在花落谁家?有人解释,“高密水质含酸,尿里含碱,酸碱中和,所以加了尿便成名酒。”无厘头的解释似乎有点科学道理,不过喝了这样的名酒,能否更清醒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www.cn09.cn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联系本站,我们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