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酒友网 > 酒文化 > 美酒文化 > 正文

揭秘上帝之水的秘密

     
http://www.cn09.cn时间:2013-01-16 13:45来源:和讯科技


科技生活周刊2012年第2期封面

科技生活周刊2012年第2期封面

    人们结束劳作,端起兽皮或粗木碗,啜饮着自然发酵而成的野葡萄汁,载歌载舞,这场面大概最早出现在旧石器时代。

    罗马人统治希腊后,君士坦丁确立了基督教地位,由于在弥撒典礼中需要用到葡萄酒,于是助长了欧洲的葡萄栽种。公元2世纪,葡萄树就已遍布整个波尔多地区,一种名叫“比图里吉”的葡萄,适合当地环境,它也是现今国人最为熟悉的品种之一“赤霞珠”的祖先。

    出身法国的查理曼大帝,在公元8世纪重振“神圣罗马帝国”,将德国、伦巴第(现在意大利北部区名),甚至西班牙的部分地区都变成殖民地。僧侣团体在这期间蓬勃发展,修士们成功地提高了葡萄园整枝技术和藏酿技术,直到今天,这些技术仍为传统的制酒商普遍使用。而这位皇帝还是一位有眼光的葡萄酒投资人,法国勃艮第产区的“可登-查理曼”顶级葡萄园曾是属于他的产业。

    1154年,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和阿基坦的埃莉诺联姻,得到了一部分法国领土,克拉雷(波尔多紫红酒)就成了英国人常饮的葡萄酒。克拉雷是“清、淡”的意思,因为当时的波尔多红酒颜色较浅,偏于粉色,适合即时饮用。

    1663年,英国的日记作家塞缪尔·佩皮斯在其作品中写道:“尝到一种我从未喝过的最好和最特别的佳酿,名为‘荷·布里恩’”。这是第一个用葡萄庄命名的波尔多红酒。在当时一家不错的饭店,一餐加一瓶酒大概要700~800美元。

    17、18世纪前后,雄霸整个葡萄酒王国的法国,拥有了两大梁柱,代表了不同类型的高级葡萄酒,波尔多的厚实和勃艮第的优雅,成为酿制葡萄酒的基本准绳。“饮少些,但要好”(Drink less but better)是饮用葡萄酒的一句不朽谚语。但是,淘金者们当然不满其有限的产量和高昂的价格。尤其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酒厂和酿酒师便开始在全世界寻找适合的土壤、相似的气候,来种植优质的葡萄品种,研发改进酿造技术。

    19世纪末期,美国的葡萄酒贸易开始活跃起来,酒商们借着葡萄酒大发横财,加利福尼亚州出现了大量的葡萄园。在经历了禁酒令的打击后,美国的葡萄酒迅速占领了市场,成为“新世界”葡萄酒阵营中重要的代表。此外,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智利和阿根廷等地的葡萄酒也不断冲击着市场,这些国家在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方面打破了传统的人工方式,开始实行大规模、机械化葡萄种植和葡萄酒生产。

    而际上,中国早在商代就已出现葡萄酒,在汉语中 “葡萄”也指葡萄酒。唐朝诗人王翰赋诗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但是,中国却一直没有沉淀出自己的葡萄酒文化。北京农学院食品系讲师、中国葡萄学会葡萄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李德美告诉记者,现在世界上用于酿酒的葡萄99%都是来自欧洲的品种,只能在特定的地区种植。在中国能够种植的地区目前有山东、新疆、宁夏、云南等,“用于酿酒的葡萄至少要有70%的出汁率、葡萄果穗较小、果实颗粒也小等要求,中国也是在近些年才形成葡萄产区。我们一直不缺少酿酒的技术,缺少的是原料。”受储存和运输等条件限制,中国虽然在每朝每代都留下了关于葡萄酒的只言片语,却一直没有形成完整的酿造传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www.cn09.cn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联系本站,我们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