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国酒友网 > 酒文化 > 酒的历史 > 正文

舌尖上的历史:凭厨艺能当宰相

     
http://www.cn09.cn时间:2012-05-31 11:18来源:搜狐


     核心提示:

    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展现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也间接说明我国历代积存下来的有关厨师对饮食文化贡献的资料是非常丰富的,烹饪不但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艺术,它是我国人民长期积累、集体智慧的结晶。总之,厨师对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

    厨师在我国古代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圣贤曾教导人们“君子远庖厨”,好像厨师是小人干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但是,这却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在我国古代。厨师也有获得很高地位的时候,有时甚至会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伏羲与厨师职业有密切联系

    司马迁作《史记》后,司马贞补有《三皇本纪》一篇,记述了传说中的人文初祖伏羲一个与庖厨职业有联系的人物。《三皇本纪》说:“太昊伏羲,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或称“伏牺”,“伏牺”即获取猎物的意思。此语出自佚书《帝王世纪》,并不是杜撰。伏羲在我们民族中有着崇高的威望。古代图腾中有两条交缠在一起的人首蛇身图腾,画的就是伏羲与女娲。我们的初祖是厨人出身,而且还以这个职业取名,说明在史前时代包括历史初期,厨师是相当高尚的职业。

    神农氏是继伏羲氏之后又一个对中华民族有颇多贡献的传说人物。相传他原名伊耆,因生于姜水,故姓姜,因他发明了农耕技术故称神农氏。他除发明了农耕技术外,还制定了历法,制造了耒耜等多种农具,教农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开创九井相连的水利灌溉技术,使中国从采集、渔猎时期进步到农耕时期。此外,他还发明了医药,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从某种意义上讲,神农氏和传说中的教民钻木取火,以火烤制食物的燧人氏都是远古的大厨。

    在我国古代有一个比喻,说是自古有君必然有臣,就像有吃饭的人一定应有厨师一样。以庖厨活动喻说安邦治国,在先秦时代较为常见。老子有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刘向在《新序·杂事》中也有精辟比喻。他说一个国君好比一个美食家,他的大臣们就是厨师。这些厨艺高超的大臣有的善屠宰,有的善火候,有的善调味,所以肴馔不会不美,国家不愁治理不好。

    周代开始设食官官职

    商代的伊尹就是一位伟大的厨师,同时又是一位政治家。商汤之天下,全赖有了伊尹。伊尹以烹饪理论阐述了安邦立国的大道,商代汤王正是在宰相伊尹的辅佐下推翻了夏桀的统治,奠定了商王朝的根基。

    商王武丁有名相傅说,武丁在梦中曾梦见厨人,令人四处访求到傅说,并举以为相。他赞美傅说的举国大治说:“若作酒醴,尔惟曲蘖;若作和羹,尔惟盐梅。”他将傅说比为酿酒的酵母、调羹的盐梅,也是以厨事喻治国。

    到了周代便有了食官。食官虽然文不足以治国,武不足以安邦,但却被看作是最重要的一类官职。《周礼》将食官统归为“天官”之列。汉代以后的“大官”或“太官”名称都源于天官,指的是宫廷食官。称食官为天官,是“食为天”观念的体现。周官中的天官主要分为宰官、食官、衣官和内侍几种,其中宰官为主政之官,食官的地位仅次于宰官。而食官就是为帝王准备膳食的御厨。他们的活计关乎着一国之主的健康乃至生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古有“君子远庖厨”一语,不少人理解为是君子不要进厨房,杀牛宰羊是小人所为。其实这是误解。原话是孟子与齐宣王的谈话,谈到君子的仁慈之心时,说君子对于飞禽走兽,往往是看到它们活着,就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临死时的悲鸣声,就不忍心再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把厨房建在较远的地方(不是不吃肉),是为了吃肉觉得香甜,却不要去看宰杀禽兽的场面,也不要去听禽兽的惨叫声,所以就有了“君子远庖厨”的经验之谈了。

    汉代有不少厨师进入仕途

    《后汉书·刘圣公传》有记载,更始帝刘玄所授功臣官爵中,有不少是商贾乃至仆竖,也有一些为膳夫庖人出身者。由于这种做法有悖于常理,当时长安城就传出讥讽歌谣:“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大约是指那些以战功获官的厨师了。

    后世也有人因厨艺高超而得官的。毛修之被北魏擒获,他做了美味羊羹进献给尚书令,尚书“以为绝味,献之武帝”。武帝拓跋焘也觉得美不胜言,十分高兴。于是授毛修之为太官令。后来又擢为尚书,封南郡公,太官令一职仍然兼领。梁时孙廉精于厨艺,常常给朝中显要烹制美食。连皇上膳食都由其亲自烹调,深得赏识,遂得为列卿、御史中丞、两郡太守。还有北魏洛阳人侯刚,善于鼎俎,得进膳出入。积官至尝食典御。后封武阳县侯,进爵为公。

    厨师做大官如果说是靠机遇,而庖人立身处世则主要靠的是身怀绝技。这一点,在历代社会都是得到尊重的,庄子就曾津津乐道庖丁解牛。在战乱中,厨师也占便宜。《新五代史·吴越世家》说,身为越州观察史的刘汉宏,被追杀时“易服持脍刀”高喊他是个厨师,因而蒙混过关,得免一死。王仙芝起义军逮住郯城县令陆存,陆也诈言自己是厨师。起义军不信,让他煎油饼,结果半天也没煎出一张来。陆存硬着头皮献丑,结果也因此捡回一条性命。这两个事例都说明,厨师在战乱时属于重点保护对象。

    还有一个因食而因祸得福的故事。宋代苏轼才华横溢,而且是个美食家。他不但论食还不时亲自下厨过过厨师瘾。

    在神宗熙宁时,王安石行新法,苏轼上书论其不便,自请外出,通判杭州,徙湖州。在湖州又得罪御史中丞,被逮入狱,成为当时有名的“乌台诗案”。苏轼入狱。长子苏迈相随。便与子商定:苏迈在外打听消息,若无事,每日就送肉菜,若有不测,就送鱼菜。苏迈按约而行数日,后苏迈去外地筹集钱粮。托亲戚代送饭,却忘了告知约定之事。亲戚便将家中自制的鱼蚱送去。苏轼接到鱼蚱,想到自己将死狱中,悲从中来,感慨万分。愤笔写成二诗,请狱卒转交其弟苏辙。诗中有“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等凄怆悲凉之句。狱吏得诗,即呈于神宗皇帝,神宗看了诗,心生怜悯,便将苏轼从轻发落,贬谪到黄州,拣回了一条性命。

    唐宋时女厨颇受重视

    值得一提的是,唐宋时代曾经出现过较多的女厨。为皇上烹调的称为“尚食娘子”,为官吏当差的称为“厨娘”。唐代房千里写的《投荒杂录》便记述了岭南人争相培养女厨的事。岭南无论贫富之家,教女都不以针线为基本功,却专意培养她们下厨做饭的本领,如果一个女子能做得一手好菜,那便是一个“大好女子”。有时婚聘讲的条件也是以厨事为优,尽管是“裁剪补袄一点儿也不会,可是修治水蛇黄鳝却一条必胜一条”。这样的女子是不愁嫁不出去的。唐代宰相段文昌,家厨由老婢膳祖掌管,训练过百名婢女厨艺,其中九人最精。

    宋代廖莹中的《江行杂录》记录了京都中下之户,并不看重生男孩子,生了女孩爱如捧珠。待她们成长之时,随资质教以不同本领,其中一些便被培养为厨娘。厨娘被认为是“最为下色”。但非极富贵之家别想请到她们去做饭。有一位老太守想雇一位厨娘,摆摆阔气,费了很大的劲,方才请到。厨娘年方二十,颇具姿色。未及进府先要四抬暖轿接她。厨娘红裙翠裳,举止文雅,随身带着璀璨耀目的白金餐具,做出的菜品更是馨香脆美、清新细腻。食者将盘中美味一扫而光,筵宴结束,厨娘对太守说:“今日试厨,您也非常满意,按照规矩您得犒赏我绢帛百匹,钱三二百千。”太守吓了一跳,勉强照付,赶紧“善遣以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www.cn09.cn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联系本站,我们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